教育部為精進數位素養內涵,綜整最近一年國際文獻及各國訂定相關之數位教學指引,進行「真假資訊的吸收與辨別能力」的內涵分析後,更新旨揭各本指引有關「數位素養」4項主軸的內涵與增訂子項。
增訂內容如下:
(一) 數位安全、法規與倫理:
新增【1-4 資訊辨識與負責:學習辨識資 1-4 訊的合法性與真實性,遵守網路道德規範,避免傳播不實資訊或侵犯著作權。理解吸收資訊的方式,同時保護個人隱私。具備使用者負責的態度,確保有意義的學習與發展。】
(二)數位技能與資料處理:
新增 2-2 資料驗證與評估: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及辨明資訊來源的方法,用以判斷網路資訊的正確性,【並能應用批判性思考能力,使用事實查核工具辨別資訊的真偽,從多方來源進行交叉比對,判斷資訊的可信度及區分偏見或誤導性資訊。】
(三)數位溝通、合作與問題解決:
新增 3-2 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:運用數位知識、工具與生成式 AI,協助探索、思考、分析問題,並能了解運算思維的原理,進一步達到整合應用之學習,以解決生活、生涯與人生的各種問題;【在解決問題時,辨識及篩選資訊,分辨其是否含有偏見、誤導或虛假內容。】
(四)數位內容判讀與創作:
新增 4-1 數位內容識讀:能理解數位資訊及媒體的影響力,【與吸收偏頗或錯誤資訊所造成的影響】;能在實作體驗中展現對媒體資訊之選擇、評估、批判與反思能力,並具備識讀能力,有效判斷資訊是否正確、存有偏見、違背基本人權等。
相關文件下載:
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.0版1140113.pdf
教育部中小學家長數位學習知能指引1140113.pdf